草稿拾遗 007期
2021-8-8
| 2023-9-18
0  |  阅读时长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上周又断更了,坦白说,我自己期望可以每周写一篇草稿拾遗,但没有敢对外保证过。比如遇到工作比较忙的时间,或是一段短期旅行,我就不得不停更一周。
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在读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一本教科书,非常专业化,不适合放在草稿拾遗里分享,加上最近公司的项目多了起来,工作也变得更加饱和,压缩了一部分阅读的时间。上周想要更新文章,但周日却加了一天班,既没时间,又担心输出的内容质量低,作罢就断更了。
如此两周的素材积累起来,希望这周的草稿拾遗质量会更高些。

思维碎片

如何快速阅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

本周聊聊读书这件事。
我读的书多是非虚构类的书籍,讲商业、管理等等的比较多。
本周末很快速地阅读完一本书——《结构思考力》,他是基于《金字塔原理》一书,重新整理后再输出,补充了许多本国本土化的案例,相当于对金字塔原理进行了一次中文化的阐述。
例如,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原则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结构化思考力》里把这四点抽象成了「论」「证」「类」「比」:论=结论先行、证=以上统下、类=归类分组、比=逻辑递进
总的来说并不推荐,如果你想要增强自己的逻辑能力,表达、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强烈推荐的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更加值得阅读。
不过今天倒不是要聊这本书,主要是聊下如何快速地读这类非虚构的书籍,以及如何做读书笔记?
首先,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目的多是获取知识。
戴雨森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读者类书籍,他认为,做到以下三点,就已经是第一次读一本书非常好的收获了:
  1. 知道了这本书讲了什么东西,包括核心论点和分论点,论证逻辑和思考框架,论据。做到能够跟朋友大致转述说明的程度;
  1. 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与书里的观点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反馈才是让人真正理解书中内容的关键;
  1. 在以后要用到这本书里面信息的时候,能够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来使用。
 
非虚构的书籍都会有明确的层级和框架,这样的符合金字塔结构的。
一般的文章都可以分为这样的框架:
针对这样的文章,第一次阅读,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阅读:
  1. 先从了解作者开始
  1. 阅读标题、副标题,前页和目录
    1. 了解文章的主要论点,以及论点是如何阐述的?到这一步,你可以向没有阅读过这本书的人介绍这本书的主要思想。
  1. 阅读引言和结论
    1. 快速地逐字逐句地阅读书籍的开篇和结尾,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1. 阅读/略读每一章节
      • 读每一章节的前几段/章节,明白章节的写作结构
      • 读每个观点的标题和副标题,对每一段的大意有所了解
      • 读每一段的第一局和最后一句、如果你明白了这一段的论述,就继续阅读下一章节,如果你无法理解,就浏览整页以了解。
  1. 最后再次阅读目录,重温整本书。
本周末我就试用这个方法,读了《结构思考力》这本书,相比粗暴地逐字阅读,这样的阅读方法可以大幅提高阅读的速度,大家在阅读时,也可以尝试,效果如何?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
 
 

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最近一个月,社交网络上的情绪似乎非常高涨。
从都美竹实锤吴亦凡,到郑州洪灾,到吴亦凡入狱,再到奥运会上的捷报频频。
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会每天看微博热搜榜的习惯。我在草稿拾遗004期中便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关注社会新闻,而是把时间精力和情绪,更多地投入到自己身边的事情上。在草稿拾遗005期里,也分享了方可成老师对当今这个充斥愤怒和假消息的社交媒体的看法。
我自己也尽量不看微博热搜榜,但却又不得不加入这样的讨论。看着微博热搜里的“反智言论”,时常却也感到很无奈。
比如奥运会乒乓球选手马龙,在一场比赛中,因为发球时抛球违例,被判扣一分。这本来是乒乓球规则里非常常规的一条。
乒乓球规则里,要求运动员发球时,需要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不带旋转的抛球,抛球高度必须大于12cm。而马龙在比赛中为了高抛发球,抛球时带了旋转,被扣1分。符合规则。
但这个正常的现象却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的第4名,网友们似乎又在为运动员鸣不平,抨击东京奥运会的裁判不公平。
看着这样的言论,我不禁在想,怎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乌合之众”呢?
现在还没有非常系统的看法,但是有几个点,是可以坚持去做的。
例如:
  1. 在表达时,保持理性,不要把互联网当做自己发泄情绪的工具。
  1. 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发表评价,不无脑战队。
  1. 保持客观地看待事情,多从不同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多了解不同人的看法。

阅读推荐

提问是一种超能力| Asking questions is a superpower

这篇文章里,关于提问,做出了这样的建议:
  1. 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而羞愧,哪怕对方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基础(傻逼)
  1. 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懂的地方虚心地提问
  1. 提出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避免浪费对方的是时间。
我自己的一个错误案例:
草稿拾遗003期中,我曾经像读者们提问“如何获得有效的反馈?”
这个问题明显犯了错误,是一个没有明确交代背景的,不具体的问题。
在@范冰Xdash的直播间里我也请教他,提问了这个问题。结果被怼一阵,说:“想要获得有效的反馈的前提,就是清晰地去提出你的问题。”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
而往往,在清晰地提出一个问题时,答案就已经在你心中了。清清晰地问出一个问题,其实是在帮助自己梳理线索。当清晰地梳理出线索,往往已经知道了基于当前线索的最优解。
 

如何克服思维定式?| Functional fixedness: when we stick to what we know

这篇文章里提到,克服思维定式
我们应该
  1. 有意识地抛弃固定的想法
  1. 把问题简化为基本的组成部分
  1. 警惕第一反应,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先入为主
  1. 从其他的领域获取灵感
  1. 扩宽人脉,从别人的建议里获取灵感

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即刻上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即刻用户@王半城Hz: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更利于每个普通人的自我表达,还是会加剧外形魅力的中心化,让基于这类信息维度构建的集体关系形态,进一步沦为“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景观社会?
最近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很火,张潇雨老师也在微博上发起了撰写元宇宙的中文白皮书的志愿活动(活动报名已截止)。
虽然我个人的信念是不太相信metaverse的,一方面现在连VR技术都还非常不成熟,距离实现像电影《头号玩家》那样的元宇宙世界,还有非常遥远的举例,另外一方面是我个人的信念,我不太相信人类世界会往完全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没有什么支撑理由,只是单纯个人的信念。
但假设,如果元宇宙真的实现了,那么是真的有利于每个人的自我表达,重拾“附近”,产生更多街头老大爷的聊天呢?还是让更多人再也不愿意搬张凳子坐到大街上,而更愿意躺在床里刷抖音呢?
真是个值得探讨的社会学问题。
 
 
notion image
  • 草稿拾遗
  • 草稿拾遗 008期草稿拾遗 006期
    Loading...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