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上周断更了一周,赶紧给自己找点借口,比如说上周去拔了个智齿,身心疲惫,周末在家里自我治愈了两天,又出门看了个脱口秀,结果笑到伤口渗血哈哈哈。借口不多说,开始这周的newsletter吧。
思想碎片:
语言的滥用 语言环境的腐败
笑果脱口秀的这期视频里提到
当我们需要表达开心的情绪时,“哈哈”已经不够用了,必须用“哈哈哈哈哈”,甚至现在更多地使用“笑死”这个词;但需要形容一件事情的厉害时,语言变得及其匮乏,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牛逼”,“给力”,现在已经开始使用“YYDS”了。
《是什么让我们从「哈哈」变成「哈哈哈哈哈哈」》| 视频传送门
当下我们是不是在经历着一种语言环境的腐败呢?
这篇,文章里提到: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减弱、互联网语境对极端化的青睐和中间地带的缺失,正在造就语言的滥用和语言环境的腐败。
- 对情绪的简化,表达极端化。总的来说,正如我们把所有的感情关系,总结为“渣”和“不渣”两种,我们对情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在减弱的。;
拿我们都很熟悉的“渣”这个词为例,它无疑是“把人性的幽深过度简单化”的典型。当它被使用在文学作品上的时候,不论是包法利夫人的渴望,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绝望,乃至思特里克兰德难以抑制的艺术冲动,人类在一对一的两性关系中无限丰富的精神状态,都可以被简化为“渣”和“不渣”两种
- 使用带有情绪化标榜心智的词语,基于事实、逻辑与理性的公共讨论变得难以进行。却将基于立场、态度和身份的相互攻讦设定为唯一的讨论方式;互联网上,频繁使用一些形象的词语定义其他人,比如“破防”“油腻”这样的词,好像我这么说你,你就是,别反驳,解释就是掩饰。
- 扭曲原意,将词语原有的意思抽离,赋予一层新的意义。比方说自从项飚老师出圈以后,“内卷”这个词被广泛地应用,所有的竞争都被归结为“内卷”,没人关注“内卷”的真实含义。
《舔狗,吃瓜,带节奏....网络流行词如何污染公共讨论?》| 文章传送门
在我看来,互联网的出现确实加速了语言的环境的变化。
相较于印刷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表达的成本下降,传播速度和传播半径飞速提升。
一方面,传播速度和半径的极大提升,产生了更多语言碰撞,也加速了环境的变化。
另一方面,过去出版是一道表达的门槛,能够出版的文字,表达都相对理性。但如今更多的人接入互联网,平均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减弱。使用虚拟的身份发言,不需要对表达负责,表达的道德感也缺失了。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很难改变环境,但我们自身应该警惕对语言的滥用
- 使用“内卷”时虽然爽,大家都在用,但要警惕这个舒适区,尽量使用贴切的文字描述。
- 多阅读,多经历,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 多写作,基于事实,进行理性的有逻辑的表达练习。
吴亦凡事件里我的几个洞察(不一定对)
洞察1:在被骗炮这个事情上,男女生的共情不同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我就在强调,这一个事件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事件,希望最后不要又发展成男女性的对立。但很遗憾,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次事件已经完全发酵成了男女性的对立。
思考其原因,我觉得还是对这一事件,男生很难对此产生受害者共情,相反女性却共情很深。其原因是男女性的生理差异,这样的差异是客观事实。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男女性的角度便是不同的,慢慢发展成了男女性之间的对立。
针对此,还是想说,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男生和女生两类人,每个个体的想法都不同,希望我们在表达时,少一点:“你们男的怎么怎么样”“你们女的怎么怎么样”的表述。
洞察2:完美受害者?终究还是群体的狂欢
在这次时间中,可以说没有单纯的人,每一步都带着利益,无法是利益的博弈。
都美竹从来不是一个完美受害者,微博上的支持者们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完美受害者。其原因还是写在《乌合之众》里,在群体里,群体终究会合并同类项,都美竹的支持者们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微博上出现#girls help girls#的话题。群体里大家早就忽略了事情的复杂性,而只记得都美竹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她需要我们的帮助”。
基于这个“完美受害者”的共识,群体会进一步突出有利于验证这个共识的言论,形成某种群体的自洽。这次时间里,当都美竹的微博只披露了吴亦凡的道德和性能力不行的时候,群体就已经臆想出了几十个像“都美竹”这样的完美受害女生形象,和无恶不作的吴亦凡大恶人形象。
但事实往往不合群体的意愿,暂时并没有证据坐实吴亦凡参与过诱奸等犯罪事件。或许群体里的每个个人都很理性,但整个群体就是不理性的。
洞察3:在微博上和你女性主义者对线的,往往都挺尊重女性的
这听起来似乎挺讽刺的,但我感受到身边那些在微博上和女权主义者们对线的人,往往都挺尊重女性的。
往往参与这样的讨论的男生,不反对女性追求权利,自己本身也很尊重女性。因为收到了群体性的攻击,为自己鸣不平,或者是觉得不合逻辑,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提出不同的意见。
真的那些不尊重女性的人,要么年纪比较大不使用微博,要么根本不想理睬女权主义者的言论。
回看这个洞察,极有可能是错的。
微博上确实也有很多无脑对线的人。
我的这个洞察来自于身边的几个朋友,虽然反对“女拳”但理性地进行讨论。我自己本身微博看的不多,看了读者分享的一些截图后,意识到了这个错误。
我知道上面的这段话,表达出来后很容易挨喷,但我还是表达出我的想法,尽量客观地表述。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也可以理性讨论。
阅读推荐
两期猫助的播客访谈节目
猫助是多抓鱼的老板,多抓鱼是一个二手书/服装商城。我也在多抓鱼上买/卖过好些书。但推荐这两期播客,和多抓鱼平台没有关系。
单纯是听播客时被猫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从播客里感受到的,猫助是一个语速特别快,话特别多,亲和力还特别强的一个人,大概是那种在南方少能看到的女子形象,比如说她讲到和她现在的老公第一次见面时的剧情,是她主动上去打招呼说“hey,你就是XXX吗?”,然后便扬长而去。
我当时就在想,这样的剧情不是只有电视剧里才会出现吗,怎么会有这样“不真实”的剧情。听着她讲述故事,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了解到一种身边遇不到的人,还挺有意思的。
「不过周末」的生活态度
「也谈钱」公众号的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一种「不过周末」的生活态度,我很有感触。
首先「不过周末」并不是说每天都上班,而是一种不过分把工作日和周末分开的生活态度。
如果过分地强调工作日和工作,特别是在工作时长超长,996的今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工作日就是要上班,周末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因为工作日太繁忙,很多人的周末都躺在家里哪也不想去。这样的角度想,一周里有5天的时间不属于在自己,周末时间虽然终于属于自己,却要为下一周的工作而“充电”,未免太难过了。
而「不过周末」,强调的是我可以掌握我生命中的每一天。不把工作只看做工作,工作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过分地强调工作日和周末的区别,其实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一天里,我都可以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我会花固定的时间用于睡眠,运动和阅读,花4-6小时的时间用于高效工作(请注意,工作并不意味着就是上班,像我现在这样坐在电脑前写写文章,也是工作的一种方式)。
剩下的时间,便用于娱/社交/休息都好,特别是每天晚上做完一天的todolist,坐在日记前回顾自己的一天,真是每天都收货满满,感到幸福。
Wes Kao的读书经验/方法
- 不要把目标定为读更多的书。 你可以一年只读1本对你帮助很大,印象深刻的书,而不要去追逐每周一本的阅读量。
- 了解自己读书的目的 读书或许是为了学习工作技巧,或许是为了消遣,或许是为了考试。依照自己的目的,主动地去阅读,而不是被动地推荐。 如果是为了消遣而阅读一本书,那就享受书中的每一页,不必追求阅读速度。
- 不追求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如果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在你的想法得到改变以后,就可以暂停阅读了。继续阅读是保证这本书的后续内容对你有用。(要敢于放弃一本书,不要每本书都追求读完)
- 善于利用图书馆
- 好书值得重复阅读
- 做读书笔记
- 出版的难度降低了,因此你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知道的比作者更多,阅读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金句分享
- 很多时候,清晰地提出一个问题时,心中就已经有答案了。
- 不爱上班的人很多,但不爱工作的人其实很少。via.张潇雨
- 基于事实、逻辑与理性的公共讨论变得难以进行,却将基于立场、态度和身份的相互攻讦设定为唯一的讨论方式。
不知道觉得文章是否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喜欢这期newsletter,可以订阅到你的邮箱。
当然你也可以关注公众号@不苟活日记,和我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