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上个月草稿拾遗newsletter有幸得到了一篇少数派文章的推荐,增加了不少订阅。这本也是一件好事,但对我来说却也是一种压力,生怕自己的内容不够好,德不配位。在这样的压力下,反而一拖再拖,不知不觉就断更了一个月。
思想碎片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聊聊拖延症。
在草稿拾遗第002期,推荐过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Tim Pychyl 将拖延定义为:对我们不想做的事情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反应。
作者将完成一项事项的过程成分为「开始-计划-行动-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有八个因素在导致着我们一次有一次的拖延。
首先是无聊、挫折、困难和压力,它们可能出现在事项完成中的各个阶段中。像我本次因感受到压力,而刻意避开完成任务;或是像是在行动过程中,因为感受到事情的困难程度超过自己能力而暂时放弃事项等等。
除了这些在各个阶段都会出现的难题,模棱两可、非结构化的、没有回报和毫无意义则可能发生在已经计划去做,甚至是行动开始以后。相比起前四种因素,这四个也是更加容易避免了。
我还想说的是,很多时候,知道了,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好。就好像我知道了压力正在导致我的拖延,也知道了拖延症该如何去客服,但并不意味着我可以不再犯这个错误。
我身处局中时,很难一直保持着理性思考,来克服惰性,面对放弃带来的即时正反馈感受,克服困难完成事项所带来的的成就感似乎微乎其微。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要加强自己克服拖延的能力,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尽量削弱导致拖延的因素外,我们自身也需要通过练习,形成某种反馈回路(if...then...),在每次要拖延时叫停自己,因为一旦你进入犹豫的状态,拖延大概率会战胜你的意志力。另外,选择在意志力富余的时候来完成困难的任务,也是一种好方法。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这周是单休,写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经常会发参与了「livehouse」或「脱口秀」的动态。
这两项娱乐活动可以和「剧本杀」组一个组合出道,组合名称是「近年增长速度最快的线下娱乐活动」。
剧本杀,脱口秀,Livehouse三种娱乐方式,我都是今年才开始体验,不算是他们的 Early Majority,现在也只能算是入门,简单分享下我这个入门者的感受。
剧本杀
剧本杀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5亿已经增长到了今天的超过100亿,即便是在国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的2020年,也取得了6%的增速,非常夸张。像广西玉林这样的三线城市,市区都有3家以上的剧本杀主题店,深受年轻用户的热爱。
[1] 剧本杀市场份额 https://mp.weixin.qq.com/s/FGXLLhxaniBdtFPr4V6Hgw
但很可惜我对这项娱乐活动并不感冒,仅仅参加了一次后欢乐本之后,我便决定弃坑。
倒不是因为那一次的剧本杀的体验不好。几位熟悉的朋友换上了古装,扮演剧本里的武侠角色,dm带入氛围,阅读剧本,拿到了自己的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
经过几轮的交流-读剧本-交流-读剧本后,剧情推进,一盘玩下了4个多小时,体验普普通通。
我也尝试总结可能导致我不喜欢剧本杀的原因: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不知不觉,进入职场已经快两个年头了。
在大厂里拧过螺丝,也在创业公司里锤过钉子。大厂的好处是制度齐全,但教条僵化。创业公司相对自由,却在协作流程上有很多不足。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职场的那些事儿。
- 工作倦怠
- 青年人管理指南(包括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
- 职场沟通建议
一、工作中的不良情绪
(1)工作和生活是分得开吗?
happy xiao 在《枯燥工作的好处》这篇blog里提到不动脑的工作,如在流水线上做重复作业的工人,工作繁忙或不繁忙,度过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后走出车间,车间里外物理空间上的区分,就可以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
但在电脑上工作的人(多是脑力工作者),下班离开办公室以后,依旧要回复工作上的消息,思考工作。只要是脑力工作,你就无法让你的大脑停止思考与工作相关的事情。
《Lean in or lie down? Balancing jobs, side projects, and hobbies》这篇文章里说道:社交媒体和生产文化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兴趣混杂在一起无法分开。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达让工作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生产力崇拜”的紧张的工作文化,也让我们的工作压力更大。
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工作和生活是很难分开的。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思想碎片:清醒的内观
每个人都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是的,这个问题谁都无法回答,谁又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觉得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而是我们的实践活动,赋予了人生意义。而在想清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前,我们就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西方哲学基本问题?
也就是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如何更好认识自己呢?
- 别无他法,只能通过深度观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爱过的是什么?什么东西让自己充满热情?什么东西让自己有使命感?
- 除非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反思自我,不然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能让自己达到真正满足的状态。反思的方法有很多,如日常对情绪的记录,定期的复盘,或是进行冥想等等。这段时间读过不少文章和书籍,结合我自己的使用案例,分享一些方法给大家,我将其称为「清醒的内观」。
01 人生审计
Life audit :一种自我反省的练习,可帮助您清除嘈杂、外部目标和当前分心的“蜘蛛网”,并重新审视或揭示驱动和激励您的真正主题和核心价值观。又名:心灵大扫除。
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人生审计的方法。
100个愿望
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让你在行进的路上有明确的方向。
这个方法的步骤如下: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上周又断更了,坦白说,我自己期望可以每周写一篇草稿拾遗,但没有敢对外保证过。比如遇到工作比较忙的时间,或是一段短期旅行,我就不得不停更一周。
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在读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一本教科书,非常专业化,不适合放在草稿拾遗里分享,加上最近公司的项目多了起来,工作也变得更加饱和,压缩了一部分阅读的时间。上周想要更新文章,但周日却加了一天班,既没时间,又担心输出的内容质量低,作罢就断更了。
如此两周的素材积累起来,希望这周的草稿拾遗质量会更高些。
思维碎片
如何快速阅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
本周聊聊读书这件事。
我读的书多是非虚构类的书籍,讲商业、管理等等的比较多。
本周末很快速地阅读完一本书——《结构思考力》,他是基于《金字塔原理》一书,重新整理后再输出,补充了许多本国本土化的案例,相当于对金字塔原理进行了一次中文化的阐述。
例如,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原则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结构化思考力》里把这四点抽象成了「论」「证」「类」「比」:论=结论先行、证=以上统下、类=归类分组、比=逻辑递进
总的来说并不推荐,如果你想要增强自己的逻辑能力,表达、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强烈推荐的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更加值得阅读。
不过今天倒不是要聊这本书,主要是聊下如何快速地读这类非虚构的书籍,以及如何做读书笔记?
首先,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目的多是获取知识。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上周断更了一周,赶紧给自己找点借口,比如说上周去拔了个智齿,身心疲惫,周末在家里自我治愈了两天,又出门看了个脱口秀,结果笑到伤口渗血哈哈哈。借口不多说,开始这周的newsletter吧。
思想碎片:
语言的滥用 语言环境的腐败
笑果脱口秀的这期视频里提到
当我们需要表达开心的情绪时,“哈哈”已经不够用了,必须用“哈哈哈哈哈”,甚至现在更多地使用“笑死”这个词;但需要形容一件事情的厉害时,语言变得及其匮乏,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牛逼”,“给力”,现在已经开始使用“YYDS”了。
《是什么让我们从「哈哈」变成「哈哈哈哈哈哈」》| 视频传送门
当下我们是不是在经历着一种语言环境的腐败呢?
这篇,文章里提到: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减弱、互联网语境对极端化的青睐和中间地带的缺失,正在造就语言的滥用和语言环境的腐败。
- 对情绪的简化,表达极端化。总的来说,正如我们把所有的感情关系,总结为“渣”和“不渣”两种,我们对情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在减弱的。;
- 使用带有情绪化标榜心智的词语,基于事实、逻辑与理性的公共讨论变得难以进行。却将基于立场、态度和身份的相互攻讦设定为唯一的讨论方式;互联网上,频繁使用一些形象的词语定义其他人,比如“破防”“油腻”这样的词,好像我这么说你,你就是,别反驳,解释就是掩饰。
- 扭曲原意,将词语原有的意思抽离,赋予一层新的意义。比方说自从项飚老师出圈以后,“内卷”这个词被广泛地应用,所有的竞争都被归结为“内卷”,没人关注“内卷”的真实含义。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我在今年6月份了解了cubox这款网页收藏软件之后,发现他很适合作为我的readitlater工具。经过一周的试用,cubox可以完美替代pocket,并很快付费,成为了这款软件的总是用户。
当时我再笔记上这么分析cubox:
Cuebox的主要功能是收藏网页(书签)。
收藏网址,主要是为了下次打开,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需求:
- 工具类网页(如pdf压缩网站、等)
- 内容类网页
Cubox但是很好地满足了收藏网址的需求:
- 可以从各种渠道收藏文章,比pocket、instapaper都全
- 收藏文章后支持打标签,并且提供了建议标签。很好地满足我mark后按主题阅读的需求,避免readitnever
- 国内服务,用起来比国外的顺手。
- 阅读时支持标注,避免无效阅读,凡是阅读必有记录。
虽然cubox也有很多缺点,例如没有安卓端,不支持批注导出,不支持全文搜索等,但我在cubox的Roadmap里明确看到了全文搜索和标注导出的功能已经在开发中,非常兴奋。认定cubox可以很好地满足我readitlater的需求。直接付费了两年。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思想碎片:外向还是内向?
这周和朋友讨论到关于性格的外向或是内向的问题。
我们俩都是内向的人,聊到很多内向的人的共同点。比如参与不熟悉人的社交活动时会感到疲惫,比如倾向于先思考再表达,比如喜欢一个人呆着静静地做自己的事等等。
聊完对这个话题比较有感触,记录一下我的想法。
如何区分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问自己一个问题
参与社交活动,认识新的朋友,对于你来说是享受其中还是觉得疲惫的?
当然这个方法并不严谨,如果想要严谨的答案,可以试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
MBTI职业性格测试是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从纷繁复杂的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4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From 百度百科
我为什么从外向变得内向?
认识这位朋友时,还是8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外向型人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慢慢变成了内向型人格。
她询问:为什么我会从外向转变为内向的人?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草稿拾遗 004期
作者:潦草学者
你可以在草稿拾遗查看这个系列的介绍
也可以关注公众号@不苟活日记 和我一起学习。
最近的生活比较紧凑,工作也开始忙了起来。周末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处理工作,本来给自己安排了充实的工作量,但周末的效率并不高,仅仅完成了一半,接下来一段时间应该会持续这样的忙碌,对我来说也是极大地挑战,希望可以保证草稿拾遗的周更,共勉。
思想碎片
为什么创建草稿拾遗?
草稿拾遗是我的newsletter,
newsletter是一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连续性出版刊物,常见的内容类型有优质内容推荐、作者的日常思考等,或是专业的细分领域知识等。
对我来说他有以下几点意义。
- 公开学习过程 受到数字花园理念的启发,将学习过程公开,可以获得更好的反馈。虽然目前我正在使用notion耕耘我的知识库。但很少对外公开,newsletter是公开学习过程的好渠道,我把我读到的内容,产生的想法,在这里分享给朋友们,也期待得到朋友们的反馈。
- 持续内容产出 受到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启发,我也正在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在日常阅读中会记下笔记。而这样的笔记方法,很适用于newsletter的写作,一般来说,我只需要在笔记中挑选合适的笔记,对文字和句子加以润色,便可以形成一篇newsletter。而且对比过去在公众号发布的系统的长文,这样的内容形式更轻,可以更持续地产出内容。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上周末草稿拾遗断更了一期,一方面是因为写了另外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另一方面是准备的内容,好像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因此没有选择发不出来。干脆整合到这周一起发布。
正好这周末搬家,又遇上牙龈发炎,基本上都没怎么阅读和写作。上周准备的内容,就避免这周也咕咕咕。生活中如是多一些“正好”,也会是很幸福的。
思想碎片
不要在微博上和人对线
上周末和几位朋友聚会,聊到微博的舆论环境。
朋友讲述了在微博上和人讨论的经历,经常会遇到键盘侠和杠精,这些人不会去了解事实,知识无脑杠你,即便你说出了充分的论据,也没有用,根本不和你讲道理。
甚至有一次,在一个小V的微博下留言指出他的错误,竟然被小V删评论拉黑。而微博的机制是如果被认证为V的人拉黑,就无法在微博上发表评论,需要答题才能恢复。对这个设定朋友真是愤愤不平,大骂@来去之间 。
永远不要在微博上和人对线,甚至没必要参与讨论。毕竟微博是一个本科率只有4% 的地方,大部分人不能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而在中文互联网这个偏激的舆论环境下,大部分的网民都很容易走向偏激。没有人关注事实和逻辑,大家只希望听到脑子里希望听到的声音。
世界不是天才创造的
几个人做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每个人从0-100里选一个数字,最终谁选择的数字最接近所有数字平均值的2/3,谁就胜出。
在这规则下,如果每个人都理性分析,所有人都应该选择0。但是实际在社会中测试,这个数字最终接近22,在高等学院中的测试,这个数字最终在13左右。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自洽的时间管理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有一门课程,专门是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的。我还很有印象的一道题是:
小明早晨起来,需要完成一下事情,请问最快需要几分钟?
刷牙-3分钟、洗脸-5分钟、吃早餐-8分钟、看报纸-4分钟、叠被子-3分钟
规规矩矩的同学,会把5个项目的时间依次累加起来。有点灵性的同学,便会去想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当时的课堂非常积极,同学们都争相回答。有一个同学回答说他刷牙和洗脸可以同时进行,要毛巾擦牙就行了,引得哄堂大笑。也不知道他是为了题目这么回答还是真的是这么做,从他的生活作风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时间管理的启蒙。但和很多人一样,我接触时间管理的出发点,是觉得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为了提高效率而接触时间管理。今天就聊聊我对时间管理的看法,以及自洽的时间管理方式。
时间管理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时间流逝便不可再生。
时间也是最公平的资源,每个人一天都有且仅有24小时,多1秒钟都不行。
如何自洽地使用自己的时间,就是时间管理要研究的问题。
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时间管理就是将自己每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投入到学习或是工作中。
其实不然,时间管理则是如何分配时间的问题。每个人应该都根据自己的作息习惯,生活目标,兴趣爱好等等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分配好自己而时间。姑且称之为自洽的时间管理。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作者:潦草学者
你好,这里是草稿拾遗
你可以在草稿拾遗中查看这个系列的介绍
也可以关注公众号@不苟活日记 和我一起学习。
今天是入六月份以来的第二个周末,恰逢端午节假期,祝大家端午安康。
六月份过得很慢。相比起来,五月份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娱乐活动,六月份却因为广州疫情,哪都去不了,待在出租屋里,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觉得时间过得比较慢。不过也因此拥有了大段独处的时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阅读和思考。
思想碎片
关注option而不是gap
焦虑往往来源于是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比如上周说的FOMO(错失焦虑),往往是预期别人知道的我也都要知道,而现实情况是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这个差距带来了我们的焦虑。
对抗焦虑的一个好方法,是关注选项,而不是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比如我现在的体重是75kg,而目标体重是70kg。现实与预期之间有5kg的差距,但是减肥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过于关注这10斤的差距,就会感到焦虑。相反,则是应该关注为了减掉这10斤肉,我能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就是你的选项。
例如我的目标是两个月瘦10斤,那么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能做到
- 晚餐吃少,8点后不再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