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latform
月亮与附近的消失
《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就如这本书的介绍语一般。小说讲述的故事是主角斯特里克兰在中年放弃温饱,背弃家庭,只身离开独赴追求艺术到道路。
前半本,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参与了斯特里克兰从巴黎到伦敦,开始追求艺术的旅程。塑造了一个让人又讨厌又害怕的冷血残酷,性格古怪,边幅邋遢的形象。
后半本,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斯特里克兰的画作成名后,拜访成绩与他有过交情的角色,从斯特里克兰逃离伦敦,走向热带岛屿进行绘画创作的,最终达到艺术的巅峰,走向生命终点的旅程,让人敬叹不已。
img
读完小说后,我惊叹于作者对人类观察的细微,哪怕连不经意的一瞥都不放过。又感叹于主角对艺术的热诚,从他开始拿起画笔的时候,似乎就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悟透艺术的真谛,不断努力地前行,任何与艺术无关的事物都与他两便士的关系都没有,他厌恶身体深处强烈地兽欲又无法克制,他对待救命恩人却绿帽以报……..他用余生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坐在自己的小破木屋里,欣赏着自己终生追寻的答案,直到死去…
坦白说,或许是因为人生阅历不足,或许是因为自己真弯下腰捡着六便士,或许是因为文学类的书籍读的太少,我还无法感受到小说想要传达的那种精神。只能大致体会到每个人追寻理想的强烈意志,但还没能在生命中观察到一个这样而人,为理想奋不顾身。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再捧起这本书,会有更好地理解吧。
老的不是年纪而是年纪与预期的之间的差距。
@梁文道 说
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却总说自己已经老了。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在这个年纪应该取得的成绩。老的不是年纪而是年纪与预期的之间的差距。老的实质是一种丧失,害怕死亡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好好活过。
img
自己在毕业过后的这段时间里,常常也说自己老了。
其实正如道长所说,更多的是我对于自己毕业后,工作和生活的不满意,校招没能进互联网大厂,与喜欢的人总失之交臂,很多追求的事物都没能触达……
总说自己“老了”,似乎是自我安慰,寻求某种自洽的解释,而又害怕,想逃避这样的事实,只能勉强解释为自己已经老了。这句话像一颗棋子直接点在我的心头上。说好的一直年轻,还是应该努力去追回已经丧失的东西啊!
附近的消失
社会学家项飙和许知远在《十三邀》里聊起当下的社会,阐述道我们的“附近”正消失。
个人有时关心自己, 有时一下子跳出到大事件的宏大讨论, 但是他对中间这一层没有兴趣,这是“附近的消失”。
img
“附近的消失”是首先人与附近之间的交流变少了,交流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交换,而交流促成的信任关系,也随之改变了。
人与附近的关系,过去是一个只靠地理位置和人际关系进行传播的信息渠道,是极其低效的。互联网的到来,让我们信息传播的效率无限加快,附近里的所有信息,都被采集到了互联网中,过去人与附近的信任关系,慢慢被转移到了人与平台之间。
过去,到访一个陌生的地点,我们需要打个招呼,和人问路,但现在变成了打开导航app进行一次搜索和导航。而以前张大妈推荐的牛肉炒粿,也变成了大众点评里的附近top1。
过去,市场是很重要的,每家每户都需要买菜做饭,但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几乎不会分辨蔬菜瓜果的好坏,而是信任生鲜超市的优质商品,吃饭也很简单,点开饿了么叫个外卖就行。
……
项飙:似乎是一种反思能力的下降.
这种“附近的消失”带来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一种时间感的变化,
农牧时代,时间以天为单位,农民认为日出日落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是一天; 工业时代,时间是一整段一整段地出现的,三班倒的工作制,8个小时的流水线作业,连洗手间都要恰好时间点; 信息时代,时间是变得非常碎片化,我们可能花2个小时刷抖音,再花半小时听一首歌曲,再花2分钟点个外卖。
时间感的变化,进而导致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追求及时性,变得更加容易不耐烦,外卖小哥晚到5分钟就会开始吼叫,这是一种反思能力的下降。整个社会的道德也因此变得情绪化,看看微博热搜,我们的正义感总是像潮水一样凶猛地打来,却又很快消失在沙滩上。没有人会关注后续发生什么。
十三邀-项飙
最后,附近的消失还带来一种自我意志的丧失。许知远和项飙两人惊叹道:现在的年轻人居然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另一半,而转而寻求血缘关系的帮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更有自信把在公车上遇到的,或是在附近餐馆里遇到的异性变为自己的另一半。
现在,人与附近的联系减弱,而真正的关系又只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产生,我们丧失了越来越多真实接触人的机会。即时通讯让我们习惯短平快的文字,也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恐”越来越多,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打一声招呼。
我们在互联网上接触的人多了,眼界大了,也更加标签化了,社会舆论对于什么样是好的男生,什么样是好的女生似乎有标准的定义。人们越来越关注与这些特征或标签,却忽略了面对面中真实的对方。
人与附近之间的信任变弱了,联系变少了,关系变弱了。我们掌握“附近”的能力似乎越来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多地变成一种“弱连接”。我们拥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多的“弱连接”,却更没有能力去创造,维护不多的几个“强链接”。